孕妇都要“喝糖水”?一项重要筛查背后的北大医生
杨慧霞是我国围产保健领域的领军人物
被称作高龄高危孕妇的“守护神”
作为中国妊娠期糖尿病诊治的第一人
她让妊糖筛查被纳入了
中国孕产妇的常规筛查手段
相关标准已被世界卫生组织采纳
她创立并推广了
胎盘植入性疾病剖宫产手术的新技术
显著提高了孕产妇的子宫保留率
拯救了无数母亲与新生儿
守护住一个又一个家庭的幸福
11月1日
由北京大学医学部策划制作的
五集纪录片《医者厚道》
正式上线
第二集纪录片《应战:杨慧霞》
讲述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妇产科主任杨慧霞的故事
点击视频
观看《应战:杨慧霞》
杨慧霞:
生生不息
文字 | 陈雪霁
作为妇产科医生,杨慧霞在这一行已经干了三十余年。许多个孩子,在她的手中降生,许多个妈妈,在她的手中起死回生。产科是一门古老的学科,而她从中所走出的这条路,始终在不断更新、延长,就像生命一样。
子宫保住了
下了班的杨慧霞开着车,穿越城市深夜的霓虹。
“这种特别挑战的手术,你不做(吗)......哎,难的总得要做啊。”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候诊区里,人头攒动。孕妇左瑞娟和丈夫张志峰坐在长椅上,等待叫号。这是妇产科主任杨慧霞特意为他们加的号。
十几天前,左瑞娟因出现了阴道出血情况,来到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就诊。那一次,杨慧霞在检查后,发现左瑞娟患有极其严重的穿透性胎盘植入。
这是产科最凶险的并发症之一。左瑞娟的胎盘刚好长在了之前子宫的刀口上,且顺着刀口往外侵及,长穿了整个子宫。此时的子宫壁已经薄如蝉翼,随时可能发生破裂。一旦破裂出现大出血,将会危及生命。
作为国内胎盘植入领域的顶级专家,杨慧霞与团队,每月都要接收几位这样的危重症孕妇。通过一定的保守干预后,左瑞娟停止了出血,但他们需要为之后的救治准备相应的费用,不小的手术费让本不富裕的家庭犯了难。
既然妻子的出血情况暂时止住了,张志峰决定冒险,带左瑞娟先回家养胎。
总有抓不住的病人。但杨慧霞还是要求团队追踪左瑞娟的情况。由于病情危险,杨慧霞团队多次致电劝她尽快返院,夫妻俩这才再次回到杨慧霞的门诊。
直到二次返院,夫妻俩还没完全意识到情况的严重性,之前没有住院,回家后也没有按时控糖打针。听了他们的述说,杨慧霞语气有些着急了:“为什么不打呢?”“谁说的?”“为什么会做这样的决定?”
她忍不住提高声调,反复向孕妇强调着当下的情况:“这个情况是量变到质变,它还没有穿破,一穿破就是一肚子血了。”对于杨慧霞来说,在这一刻,坚持科学的处理是必须的。
在杨慧霞的阐明和坚持下,夫妻俩终于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决定回家收拾一下,便立即入院。孩子已经无法拖到足月,左瑞娟必须马上接受手术。
因为病情凶险,左瑞娟的手术被安排在这一天的第一台。虽然结合B超设计了最可行的方案,但左瑞娟子宫的真实情况,只有到手术台上才能真正知晓。即便是经验如此丰富的杨慧霞,也面临着未知的风险。
进入手术室前,左瑞娟忍不住再次落泪。守在身旁的丈夫伸出手,为她擦掉眼泪,帮她把口罩戴好。
手术正式开始。如何下最关键的一刀,在场的其他医生举棋不定。手术室被围观的进修医生挤得满满当当,对于他们中的很多人而言,这是职业生涯中从未遇到过的高难病例。杨慧霞有条不紊指挥着助手,精神高度集中,着手实施操作。
没过多久,走廊里响起了护士呼叫左瑞娟家属的声音。孩子抱了出来,除了略小一点,需要住一住保温箱,没有显著问题。但母亲还在里面手术。
进行到了剥离胎盘这一步时,左瑞娟的情况比B超显示的糟糕更多。子宫表面都是被胎盘侵及创面,缝合时都是“怒张的大血管”。只有经验极其丰富的医生,才能应对这种级别的缝合。
胎盘剥离过程中,一旦无法控制出血,在国外,通常的操作就是直接切掉子宫。但越是严重的穿透性胎盘植入,周围的血管越是特别丰富,即便切除子宫,病人还是会有很多的出血。
杨慧霞和相关团队反思了这样的做法:抢救一通,病人不仅失去了子宫,到头来还是照样大出血,周围器官损伤,那这样做到底是为了什么?对于病人来说,这是不是最好的一个结局?
当务之急是控制出血。能否精准缝合胎盘附着部位的巨大创面,对于医生是极大的挑战。经过杨慧霞1小时30分钟的全力救治,最终左瑞娟脱离了危险,成功保住了子宫。走出手术室,杨慧霞的后背被汗洇湿一大片。
因为精妙的手术设置,左瑞娟在术中并没有输血。杨慧霞尽最大的可能,为这个家庭省下了不小的治疗开支。没顾得上休息,她第一时间召集观摩的进修医生,对手术进行复盘。
这一天离开医院时,外面已经夜色沉沉。下了班的杨慧霞开着车,穿越城市深夜的霓虹。
“这种特别挑战的手术,你不做(吗)......哎,难的总得要做啊。”
中国“妊娠期糖尿病诊治”第一人
结束了一上午的门诊,杨慧霞往往来不及吃饭换衣服,就直接裹上外套,蹬一辆自行车骑去另一个院区,参加学术研讨会议。
短发,大眼睛,笑意盈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主任杨慧霞给人的感觉亲切和蔼。但是在医院,想要追上她的步伐并不容易。她总是在门诊与病房间风一般的穿梭,每天工作10几个小时以上,时刻精力充沛。
妇产科常有不同的事情交互在一起,杨慧霞总觉得时间不够用。有时,因为患者爆满,结束了一上午的门诊后已经到了下午。来不及吃饭换衣服,她就裹上外套,蹬一辆自行车骑去另一个院区,参加国际孕期营养学术研讨会议。
除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主任的本职工作外,杨慧霞还在国内外多个学术组织担任职务,包括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兼任全国产科学组组长、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第七届主任委员兼围产营养与代谢学组组长、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母胎医学专家组专家、世界卫生组织(WHO)妊娠期糖尿病诊断标准专家组专家等。临床工作之外,她还是数部重要学术期刊的编委,担任《中华围产医学杂志》总编辑,创建《Maternal Fetal Medicine》并担任杂志共同主编。
在治病、教学之外,杨慧霞还有一个身份,“中国妊娠期糖尿病诊治第一人”。而仅仅在四十多年前,无论是医生还是普通百姓,对于“妊娠期糖尿病”还一无所知。
杨慧霞在工作中
上世纪80年代,杨慧霞还在做住院医师时,接管了一位孕产妇。这位病人曾流产三次,第四次怀孕发生了胎死宫内,第五次怀孕虽足月分娩,但孩子是一个很严重的畸形。北大第一医院对她病情全面了解后,考虑她很可能患有糖尿病,检查后发现,确实血糖很高。之后通过胰岛素应用控制血糖,这位母亲终于分娩了一个足月的健康宝宝。
怀孕还会诱发糖尿病吗?带着这个疑惑,杨慧霞每天都泡在图书馆,仔细阅读国外的相关文献。她发现,国外有很多关于“妊娠期糖尿病”的研究报道。
“难道我们国家就没有这个疾病吗?还是说大家对它不认识?”那时国内还没有人做相关研究,杨慧霞决定投身于此。
通过研究,杨慧霞发现妊娠合并糖尿病可导致胚胎发育异常甚至胎停,且胎儿畸形率很高。为了找到突破口,杨慧霞冒着巨大的风险去做新的尝试。为控制住一位肥胖、高血压、伴有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她曾将一天动物来源的胰岛素剂量逐渐加到300多个单位。最终,在血糖和血压得到良好控制的情况下,产妇顺利生下了一个6斤多的宝宝。
2007年,杨慧霞牵头推出我国首部《妊娠期糖尿病临床诊治规范草案》。2009年率先在国内建立了规范化妊娠期糖尿病一日门诊系统化管理模式,并向全国推广。妊娠期糖尿病筛查被纳入了中国孕产妇的常规筛查手段,同时被世界卫生组织及国际妇产科联盟认可。
在杨慧霞的认知里,产科医生,其实更像个全科医生,不仅要懂一些遗传学知识,掌握一些急危重症的抢救,还要对孕期疾病进行管理……随着时代发展,产科医生在不断打破学科间的壁垒,补充新知识。
两年前,孕妇张苗苗来到北大医院密云院区就诊。翻看了病例资料,医生们都为这个年轻准妈妈的经历感到心疼。出生后,张苗苗就被发现腰骶部包块,16岁时需要借助拐杖行走,18岁时已经坐了轮椅,24岁被确诊为脊髓栓系综合征,后来小腿也截了肢。
即便经历了命运带来了诸多的坎坷和不幸,但张苗苗还是很乐观。现在,她不仅收获了美满的婚姻和家庭,且即将成为一名母亲。眼下她最大的心愿,是希望能生下一个可爱健康的宝宝。
翻看张苗苗的病例资料,医生们都为这个年轻准妈妈的经历感到心疼。出生后,张苗苗就被发现腰骶部包块,并伴双下肢无力、双足畸形,排便、排尿困难。10岁那年出现双侧臀部及双足皮肤溃烂;14岁那年遭遇意外,臀部、大腿内侧及外阴大面积严重烫伤。16岁时,她需要借助拐杖行走,18岁时,已经需要坐轮椅。24岁,她被最终确诊为脊髓栓系综合征。25岁,因左下肢畸形,皮肤溃烂、行小腿截肢。27岁那年,张苗苗安装了义肢。
即便经历了命运带来了诸多的坎坷和不幸,但张苗苗还是很乐观。现在,她不仅收获了美满的婚姻和家庭,且即将成为一名母亲。眼下她最大的心愿,是希望能生下一个可爱健康的宝宝。
听完她的故事,杨慧霞眼睛湿了。她安排张苗苗到北大医院中心院区进行产检与评估。“我们和你一起努力,帮你实现当妈妈的愿望。”她这样告诉张苗苗和家属,对方紧紧握住了她的手。
结束了门诊,杨慧霞边吃午饭,边组织全科讨论张苗苗的病例。脊髓栓系综合征的孕妇在国内外都比较罕见,有着张苗苗这样复杂经历的更是少见。杨慧霞指导密云院区医生查找各类相关文献学习脊髓栓系综合征,并在张苗苗孕35周时组织了中心院区全院会诊,神经外科、泌尿外科、麻醉科、SICU及妇产科的众多专家参加。
最终,张苗苗在北大医院中心院区剖宫产分娩了一健康女婴,母女俩顺利出院。回到家后,张苗苗在朋友圈发了一张孩子的睡颜照片。
“愿岁月静好,愿帮助过我们的医护天使们健康平安!”
让产妇更有尊严地分娩
作为我国围产医学的领军人,杨慧霞提出“生命早期1000天营养健康行动”。给胎儿铸造一个健康的生命早期,从生命全周期来呵护健康,这件事同样意义重大。
每年,有6000多个宝宝,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儿童医院诞生。妇产科300多名医护人员,手拉手、肩并肩,庇护着每一个孩子的妈妈,也守护着每一个妈妈的孩子。
成为母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过程中有着太多难以预料的艰辛。曾有一位连夜从河北转来北京的产妇找到了杨慧霞,她因为凶险的穿透性胎盘植入,分娩后胎盘无法脱落,当地医院多次尝试取出均未成功,72小时后她高烧到39度,并出现宫腔内感染。杨慧霞当机立断为她手术,取出胎盘即将穿破子宫的胎盘清除感染灶,最终也保住了子宫。
像这样的高危病人,并不是每个医院都会收治。但当她们找到杨慧霞,心里就好像有了定海神针。2019年,在中国妇幼健康研究会科技大会上,由杨慧霞领衔的项目“改善凶险性前置胎盘伴胎盘植入孕产妇预后的综合管理体系建立”,获得妇幼健康科技成果奖一等奖殊荣。
“我们有时候也要理解病人,他有很多焦虑。他知道了一点,但又并不是真正知道那么多。”医患关系之下,都是人与人的相处。杨慧霞总是站在病患的立场,去关注他们的每一处切肤感受。
现在,随着社会观念的改变和医疗水平的提高,孕产妇分娩过程中如何获得隐私与尊严的保护,已成为医院提高医疗服务、体现人文关怀的重要方面。2020年,作为全国产科学组组长,杨慧霞牵头制定了《正常分娩指南》,对分娩镇痛问题进行了规范。她在指南中强调,无论一个地方的医疗资源如何,分娩过程中都要秉承对孕产妇的尊重,要有人文关怀,再加上专业的产科看护管理,让女性不再惧怕分娩过程、更有尊严地分娩。
“在山村和其他现代医疗资源落后的地区,医生护士可以走到床旁,在产妇疼得厉害、很无助的时候,握一下她的手,给她擦一把汗,安抚她,给她一个笑容。这些虽不像药物镇痛那样有效,但也是一个有效抚慰的方法。”杨慧霞说。她的团队,也对每个孕产妇温柔以待。“宝儿。”“特别乖。”“我们都爱你,知道么。”对特殊患者,她们用柔软和温情的称呼和话语,表达着极尽亲切的关心和鼓励。
尽管我国围产医学发展历程只有30 余年,但经过几代围产工作者的努力,围产医学的关注领域,已从妊娠期母儿健康发展到“生命早期1000天”,再到女性全生命周期的健康。
2022年,杨慧霞提出“生命早期1000天营养健康行动”。许多父母所不知道的是,从受孕开始的“生命早期1000天”,是新生命生长发育的“机遇窗口期”,会影响孩子未来的体格、认知、情感、社会适应及语言等综合发展。给胎儿铸造一个健康的生命早期,从生命全周期来呵护健康,这件事同样意义重大。
生命之生命,便是爱。“能帮助每个家庭迎接新生命,对我来说是最幸福的事情。” 杨慧霞说。在生命面前,医生与患者,都有着相同的出发点和目的地。彼此理解,相互信任,“这样才能会有一个最好的结果。”
(上下滑动查看)
纪录片《医者厚道》共五集,在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北京大学白衣天使守护基金支持下,由北京大学医学部策划制作。纪录片经历近一年拍摄,记录了五位医生面对不同患者、不同病情的行医故事,镜头冷静而有温度,生动诠释了“医者厚道”背后的丰富内涵。“突破、应战、打磨、仁心、坚持。”纪录片反映了北医人的厚道精神,医学的温度和力量,特别是在当前特殊时期更显珍贵,向社会反映医者的真情实感,也表达患者的心声。
“北京大学白衣天使行医纪录计划”2021年正式启动,旨在留存北大医学临床行医的真实影像,并以纪录片等形式向社会广泛传播。2021年首部纪录片《心外纪事》上线后得到社会广泛关注和认可,不仅在腾讯视频和哔哩哔哩网站的纪录片榜单持续上榜,还获得第十一届“光影纪年——中国纪录片学院奖”最佳短纪录片奖。此次推出的《医者厚道》是该计划推出的第二部纪录片作品,于10月在腾讯视频、优酷视频和哔哩哔哩网站陆续推出。
来源: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北京大学医学部党委宣传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参考资料:《时代医者|杨慧霞 新生的故事》、《专家风采丨杨慧霞:着手成春助母子安康,德技双馨成向上之美》、《杨慧霞:母胎医学是一门朝阳学科》、《北大医院妇产科主任杨慧霞,高龄高危孕妇的“守护神”》
排版:唐儒雅
责编:郭雅颂
北大图书馆,走过一又四分之一个世纪
《大话西游》北大重映!更多精彩不见不散!
我在北大环游世界!
北大原创,版权所有
若需转载,敬请联络
期待投稿,欢迎合作
邮箱:gbdgw@pku.edu.cn